Sunday, October 28, 2007

李心蘭/Auguste Rodin


羅丹藝術論

Rodin(羅丹)是近代浪漫主義的雕刻大師,在藝術史上他最大的成就是提倡直接模擬自然、表達真實的情感,同時他又能精研三度空間的理論和技法,影響當時及其後的藝術界至深。

Wednesday, October 24, 2007

請假

大傳三甲 594091391 蔣瀞儀

因感冒 請假 2007/10/24

Tuesday, October 23, 2007

關於「訪談」團體作業問題統整

團體作業問題:

1.之前說的要我們把我們要引用的碩士論文作者裡面的訪談方式再回朔到他的論文內容,看看有沒有符合他的論文,是要用這樣的方法證明我們對「訪談」的使用正確性嗎?我們是否有必要對那篇論文作評語或結論?

2.我們是否要探討整篇碩士論文,包括他的內容和論點等等,還是針對我們要做的「訪談」去探討他的使用方式就好了?(當然在報告中我們會簡單陳述一下這篇論文的內容,只是想問一下,需要連內容論點都要做詳細的報告嗎)

3.關於質化與量化的分析。質化的話,我們都有把他對談內容印下來,訪談內容很多又很長,PPT上是要連問答內容都寫出來嗎?我們有些人找到的論文有問卷調查,這方面我們要怎樣做呈現才符合要求,是否要把問卷內容放在PPT上?還是放他做出問卷後結果的百分比就好了?

4.由於訪談內容太多,我們是否要另外多交一份書面資料?

Thursday, October 18, 2007

穆承翰/Louis Althusser

Althusser認為意識型態是個人對其生存的事實情況想像關係的一種表徵。有其【物質存在】,表現於意識形態國家器具的運作中,分類成1.壓制性的國家機器 2.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兩種類型。

Wednesday, October 17, 2007

嚴孟婕/ Carl Jung



<<分析心理學>> 他提出內傾和外傾的心理類型。並與思維、情感、感覺、直覺四種功能類型進行匹配。即四位一體。他提出,以四個步驟來看人:
思考、感覺、心情和直覺(thinking, feeling, sensation and intuition)。
每個人都屬於這四種「心理類型」的其中一種,
有些人主要是思考者,有些人主要是感覺者等等。
不過如果我們想做一個健康的人,就需要於這四種能力之間取得某種平衡。

吳明志/ David Bordwell


大衛 鮑德威爾 (David Bordwell)
【電影意義的追尋─電影解讀手法的剖析與反思】- David Bordwell著作

1947年7月23日出生,美國當代電影理論家,影評人
對於亞洲電影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香港電影

Tuesday, October 16, 2007

張丞毅/ Harold Innis


時間vs空間
Innis的媒介史觀立論在他對於媒介獨到的分類方式之上,他將媒介的偏向切分為二,一是時間偏向,一是空間偏向。根據Innis,時間偏向的媒體具有固定、不易變動、意義內嵌於文字內等特性,例如象形文字、石刻、抄寫本,這類媒體導致宗教權威的出現,強調過去和傳統。空間偏向的媒體特性為變動的、易於轉移的、文字與其代表意義互不隸屬,例如拼音文字、印刷術、草紙,這類的媒體促成了現代大型帝國的產生,以及世俗政治權威的管治。近來有個網站,可以計算出一個人的「網路年齡」,這個網站利用網路上搜集到的資料,來判定使用者在網路上的活躍程度;如果你有自己的個人網站或部落格,並且常常受到引用,那麼你在網路上的年紀可能十分年輕,而在網路上默默寡聞的人就可能呈現出老人的樣子,而McLuhan認為科技是人的延伸,而電子媒介更是人類神經系統的擴張,另外他也曾說過「使用者即內容」,這樣看來,網路其實更像社會本身,而非決定論中,受到網路媒介影響之下的客體。

Sunday, October 14, 2007

林慧眉/ Federick Fellini



他從小就喜歡馬戲,特別是小丑,在馬戲團裡串場的小丑,在兩位重要的表演者之間的小丑,在隨時都可能因為高空彈跳失手墜落而死;或可能因為被鋼筋刺穿而皮開肉綻的兩場表演之間,兩者都是大人的世界、是悲劇的世界,是視覺、影像的專制、殘暴與死亡。他寧可選擇「跑龍套」般,能夠恣意側身、闖入另一個世界的小丑,那是一種關於「之間」的藝術…。
  他從小就喜歡漫畫,特別是報紙上的單格漫畫,那種早期沒有對話泡泡,一格就能傳遞所有笑點、一格就能引發無限想像的漫畫。單只一格靜止的塗鴉就能夠摧毀已經凝聚或高漲的社會爭議與不滿,更能在其中搪塞進一絲絲略帶傷感的笑容;甚至,在自己張大的笑口中,人們很容易就能感覺到一個混雜著希望與絕望的無底深淵。那是一種關於「之間的之間」的藝術…
  他從小就很喜歡電影,特別是卓別林、基頓、勞萊哈台的電影。因為他們向來喜歡製造混亂的局面,然後讓自己在亂局中同時是「展示者」,他展示自己也展示別人;亦是「觀察者」,他觀察自己也觀察別人。從這些電影之中,他深刻地瞭解到,讓自己身陷其中,反而是一種疏離感。彷彿是在自己與社會之間張起一把雙面的鏡子,那是一種關於「對照反芻」的藝術…。
  所有這些特質,在他的影片中都可以一一發現。帶有流浪特質的主角,從第一部影片《賣藝春秋》時就已存在,他貫穿每部作品,直到最後遺作《月亮的聲音》為止。每位主角某種程度上都是流浪的藝人,只是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在變,存在的世界在變,與社會的關係也在變。他們彷彿都是遍訪群星的外星人,就像《該死的托比》中的美國男星,或《大路》裡的潔索蜜娜,隱身於一個不屬於自己的世界,借由觀看另一個世界的過程,來到屬於自己生命的無底洞。也像《婚姻介紹所》、《愛情神話》…等片的人物,穿越一扇扇門、一個個洞穴在尋覓自己對於另一個身體的愛;卻又得面對自己對於身體、甚至生命的否決。他所有影片的主題都是關於「觀看」,從最早的「肉眼」觀看,到後來照相機、攝影機、電視機、望遠鏡等輔助器的觀看,但所有這些觀看,最終都將回到一個已不是原點的原點,那就是純真又機靈的眼光。
  他垂老的身軀裡住著一個小孩,小孩不斷提醒他:「眼睛是盲目的,必需用心去觀看」。因為眼前的這一切小孩早已知道,即使他只是個小孩,他早已知道生命本身不會有任何改變。生老病死永遠不可逆轉,慾望永遠無法滿足,理想永遠不能達到…,唯一改變生命的可能只有「觀看」,用心去看!因為相對於生命的不變,世界在變;相對於生命的不可改變,影像可以改變。
  所有他的人物都是永遠無法「完全」長大的成人,是不完全的個體,就像小丑,小丑通常沒有姓,他可以叫做奧古斯都、巴利歐、皮耶侯…。他的人物都必需將自己嵌進某兩者「之間」,一種不完全的完全,彷彿如此才能存在,只是這樣的努力常常徒勞無功。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說他的影片是一場緊接著一場的夢。但是重點不是夢的本身,而是一種更為「絕對」的力量,他以一種至高無上的權力壓制或延遲夢醒時刻的來臨,直到把夢、把影像的「視覺的」質地轉化為「潛像的」質地為止。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影片是新寫實主義或非新寫實主義、具像或抽像、夢境或現實、實用主義或狂想,似乎都已不再重要。我們只要菲德烈珂幫我們畫一隻羊…,一隻看不見的羊…。

Wednesday, October 10, 2007

FYI, CNEX

什麼是CNEX
CNEX 的名字是由「華人新世代」的英文 Chinese Next 組合而成的。CNEX,具體是一個由兩岸三地熱愛中華文化的專業人士組成的民間組織,致力於全球範圍內華人紀實文藝的開發合作與交流推廣。

遠景Vision
在大變遷的全球化時代, CNEX將以全球華人文化的共同利益為紐帶,在促進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下,通過在全球紀實文藝領域的協同與合作、溝通與交流、分享與互利,促進國際社會與 華人群體的文化交流,讓中華新文明的精神和觀點可以傳播到全世界每一角落,讓世界更好地瞭解華人、讓華人更好地融入世界。

使命Mission
CNEX將通過組織民間協作、政府支持的國際文化活動,為華人紀實文藝創作者及其作品提供支持和交流平台,幫助更多的專業人士以影音和文字的形式留下華人社會發展的生態軌跡,同時建立和發展全球華人紀實文藝數據庫,促進紀實文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CNEX的資金來源
主要依靠與非營利組織合作,募集企業贊助來支持組織的日常運營和各項相關活動的開展。
目前的贊助單位是財團法人時報文教基金會與民間個人捐贈。

CNEX的機構歸屬
獨立運作, 由民間所發起的組織機構,目前由幾家單位共同推動:
北京國際交流協會;台灣蔣見美文教基金會;CNEX香港基金會



CNEX核心項目構成

  • 年度主題
    CNEX每年選定一個與現代華人相關的主題,邀請國際專業人士提供相關知名影片與深度論述文章,並在網絡上徵集作品,號召全球華人圍繞該主題,以影像、文 字等形式進行紀錄、詮釋和論述,通過評選和交流,共同創造出該年度深具影響力的文化作品。 06-07年度的主題設定為 $ :與金錢相關的社會現象、人物、事件和觀念。

  • CNEX文件盛典
    CNEX文件盛典是一個長期的年度視覺徵集與展演計劃:CNEX每年選定一個與當代華人密切相關的主題,邀請視覺作品與學術專文,並在網絡上征件,號召全 球華人針對這個主題進行描述、響應、表達、對話,共同創造出圍繞該年度主題的文化產品。每年年中,計劃舉辦CNEX文件盛典,邀集各方針對年度主題提出概 念、論述、圖像、展演……通過彼此欣賞、交談、互動,由下而上、由外而內,歸納出該年度華人的文化精神動向與意識焦點--期待藉由年度主題的累積,形成一 年一度的影像嘉年華會,在充滿無限可能的CNEX新視代生態系中,慶祝華人的新力量!CNEX預計藉由年度文件盛典的舉辦,留住華人在21世紀初期的發展 軌跡,成為下一代茁壯的備忘錄。

  • 出版與推廣
    CNEX將邀請兩岸三地知名文化評論家與社會觀察家,針對年度主題組織論壇、發表深度論述文章;通過文件展、大專院校與文藝場所、國際影展與電視節、海外 華人社區,以及和各類平面與電子媒體協作,傳播CNEX所彙集的紀實文藝作品、研發成果和動態信息。所有的文字報告和影像作品,最終將製成系列出版物。

這個空間是主題式的影像實驗室,也是進行式的對話殿堂,
每一吋思維,都在時序中留下了探索的軌跡,
每一筆夢想,都在空曠處留下了即興的塗鴉,
每一部影像,都在發言台留下了精彩的表達,
每一種文化,都在屏幕中留下了經典的例證。

全球視野,本地行動,
Connecting NEXt, Collecting NEXt, Creating NEXt, Chinese NEXt
新鮮的華人影像文件史正在募集,
CNEX,已經誕生。

所有尚未被紀錄,但終將被矚目的人,
所有尚未被看到,但終將會發生的事,
CNEX,將留下紀錄。

Tuesday, October 9, 2007

江宣霖 大傳三甲 594091092 梅蘭妮.克萊恩 (Melanie Klein, 1882-1960)




梅蘭妮.克萊恩 (Melanie Klein, 1882-1960)





在當今的精神分析學界普遍被視為客體關係理論與兒童精神分析的創始者,她的理論一方面保留弗洛依德提出的本能驅力,另一方面大力擴展客體及客體關係概念。另外,她最具獨創性也最被引用的觀念是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 (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憂鬱心理位置 (depressive position) 與修復 (reparation) 。

Monday, October 8, 2007

傳四 592090173 王別誠 艾瑞克森 ( Erik H. Erikson) -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心理分析論-EriksonErikson認為Freud的理論低估了社會因素對發展中人格的影響,他認為社會施加於發展中個體的要求,會使個體在因應這些要求時產生一系列的危機-社會心理危機(psychosocical crisis)。Erikson把他的理論,延長到整個生命週期,他所提的八個危機乃是依照成熟的時間表所排定的順序產生,健康的發展包括了對各階段特殊的危機需求作適應,如果衝突未解決個人將繼續掙扎,並妨礙了健康的自我發展。每個階段的成功乃是解決下一階段危機的基礎。

Sunday, October 7, 2007

陳姿吟/ Emile Durkheim







涂爾幹(Durkheim)的社會無規範理論,指出社會多元化以後會失去應有的生存價值目標,故而社會失序,而形成思想及價值觀的混淆,因而形成社會上很多的偏差行為。例如自殺或犯罪。

康君瑜 /Roman Jakobson

關聯理論由法國語言哲學家DanSperber和英國語言學家Deirdre Wilson於20世紀80年代提出。 關聯理論認為人類交際活動是一種認知活動,並遵循兩個基本原則:認知原則和交際原則。 認知原則是指人類的各種認知趨於同最大程度的關聯性相吻合,交際原則是指人類的各種言語交際趨於尋找最佳關聯。 言語交際中,說話人在話語中提供具有最大關聯性的信息,明確地向聽話人表示自己的意圖。 聽話人要根據自己的認知語境、結合說話人提供的信息進行推理,尋找自身的認知語境與話語之間的最佳關聯,即語境效果。 語境效果越強,理解話語時作出的努力越小,關聯性越強,反之,關聯性越弱。 交際是否成功取決於交際雙方是否找到最佳關聯。


Thursday, October 4, 2007

郭聖方/ John Berger


《約翰.伯格》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強調「形式」和「論點」兩者同樣重要,試圖引發讀者質疑與探究我們是如何觀看繪畫。這無疑將改變讀者觀看圖像的方式。
《觀看的方式》,從社會關係談論藝術,翻轉傳統觀畫的方式,從側面切入,看到了傳統藝術史沒有看到的問題。

參考書目:《觀看的方式》、《另一種影像敘事》、《另類的出口

田思齊/ Denis McQuail


結合大眾傳播及社會、文化理論的概念,從傳播與社會、傳播史、傳播科技、傳播模式、傳播組織、規範理論、媒介全球化一路抽絲剝揀,描繪出大眾傳播的樣貌,也針對當今網路傳播的發展,做了概略的描繪與解讀。。

Wednesday, October 3, 2007

傳四謝筑琪 理論﹕社會學習理論 學者﹕班度拉



依照社會學習的觀點,人類的心理歷程是透過個人與環境中的決定因素不斷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符號性的、替代性的和自我調適性的歷程,在心理歷程中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1)觀察學習可以使個人避免致命的危險。藉著觀察學習,一個人可以學會如何游泳,如何駕駛汽車,醫科的學生可以學會如何動手術,而不必浪費時間和精力盲目摸索。(2)透過示範作用,個人便能學到許多複雜的行為。例如語言的學習,如果一個小孩子沒有機會聽到示範者講話,他根本不可能學會這套語言。(3)人們可以利用語言(verbal)和視覺(visual)的符號,來處理和保存過去的經驗,並引導日後的行為。人類經常靠自己對未來的憧憬,引發某些行動來達到長遠的目標。人們也常常藉著符號來解決問題,而不須一一嘗試各種可能的解決途徑。(4)社會學習理論的另一個特點,是強調個人自我調適的功能。人類可以知覺到環境中對自己具有吸引力的各種誘因(incentives),然後運用認知的方法預期自己行為可能產生之後果,來調適並控制自己的行為。

傳播研究方法 團體報告題目確認

穆承翰留:

各組所選的題目我放上來讓大家確認一下,我照題目的章節慢慢放下讓各組確認,有錯誤的請聯絡我Daniel,謝謝。

第2章 (圖書館找資料) :江貝貝&黃泱泱

第3章 ( 符號學分析) :傳四吳明志 &王別誠、林純奕、李心蘭、翁也迦

第4章 (語藝學分析) :張丞毅、蔡宏俊、林淮瑜、劉珈汶、繆宜潔

第5章 (意識形態批判) :潘杭其、張瑜暄、許維倫、邱彥甯、張庭維

第6章 ( 心理分析批判):李君怡、周若玉、羅于捷、葉志勤

第7章 ( 訪談 ):李欣家、蔡寶慧、康軍瑜、陳姿吟、吳政瑩、趙芙綾

第8章 ( 歷史分析 ) :郭聖方、區幃珽、彭鈴茜、陳薇如、陳俊偉

第9章 (俗民方法學研究):蔡函潔、陳柏豪、莊孟潔、蔣瀞儀

第10章( 參予觀察法 ) :穆承翰 、嚴孟婕、李苡葇、林慧眉

第11章( 內容分析法 ) :張富雄、江若文、廖御萍、黃巧宜

第12章 ( 調查法 ) :謝致揚、許伯豪、李育璿、陳映均、王麗雯、洪辰緯

第13章 (實驗法 ) :江宣霖、陳季穎 、潘婉如

第14章 (基礎描述統計):蕭東陽 、張景凱 謝筑琪 、田思齊、張瑋璇

工具理論 594091420 蔡宏俊


又稱:期望理論

期望理論」乃是1964年,Victor Vroom根據較早的 Tolman﹑Lewin﹑Atkinson等著作, 提出一種「工作激勵之過程理論」;它又稱為「工具理論(Instrumentality Theory)」或「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

(1) 期望 (Expectancy) :係指預期一種特定行為會產生一種特定結果之可能性(機率)。
(2) 價值(Valence):係指員工偏好一特定結果之強度值。
(3) 結果 (Outcome) 或獎酬 (Reward):指一特定行為目標的產物;它可分為「第一層結果」與「第二層結果」。
(4) 工具(Instrumentality):係指「第一層結果」與「第二層結果」之相關而言;它是被管理者設計作為激勵員工之工具。
(5) 選擇(Choice):指個人選擇一組特定之行為模式,以獲得某一行為結果與行為價值。



大傳三甲 594091092 江宣霖

無聲團體理論
克拉瑪羅(Cheris Kramarae)主張,語言是由男性建構出來的,因為,由男性創造出來的語言有助於在男性的世界裡界定、貶低並且排除女性。因此,我們的社會漠視女人說的話且甚至忽視女人的想法。克拉瑪羅(Cheris Kramarae)在1974年開始研究漫畫中的女人,她發現,女人明顯在漫畫中缺席。在漫畫裡的女人常常被刻畫成情緒化、卑微、什麼是都做不好、或只是個陪襯的角色。與男人在漫畫裡的所被刻畫出來的人物性格往往大不相同。然而,當女人表達不喜歡這種漫畫的時候,男人常指責她們缺乏幽默感。克拉瑪羅(Cheris Kramarae)表示,這種男性主宰的現象,只是女人在社會中成為無聲群體的諸多方式之一罷了。為什麼女人常常在公開場所給人的感覺是沉默寡言?克拉瑪羅(Cheris Kramarae)認為,因為她們必須使用由男人設計的話語與準則。但是,當女人停止沉默的時候,男人將面對他們在社會上的主宰地位受到動搖且無法繼續維持下去的窘境。

Tuesday, October 2, 2007

翁也迦 /Christian Metz




研究學者:克利斯提安 .梅茲
(Christian Metz)

符號學理論

法國理論學家梅茲(Christian Metz),率先將符號學引進電影分析中。梅茲運用相當多的結構語言學的詞彙,建構電影符號(sighs)和符碼(codes)的傳播概念。

陳季穎/ Alfred Hitchcock



 

 亞弗烈‧希區考克是位公認的驚悚電影大師,同時是位精湛地融合情慾、幽默與懸疑的效果大師。


 


 
 
 在希區考克的影片中,有一些一再出現的典型特徵,被稱之為「希區考克筆觸」,那就是:


一、炸彈理論:觀眾不僅知道片中角色所知道的一切,更要比角色多知曉一些訊息,知道危險、陷阱之所在。這樣才能製造觀眾緊張的情緒。


二、鏡頭、反拍鏡頭:由鏡頭帶領觀眾跟著主角的視覺走;再由反拍鏡頭造成主觀的認知,形成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


三、垂直的高度:從高空墜落或懸掛在高空中,可以製造強烈的恐懼效果。

 今天「希區考克」這四個字,在電影的範疇中,已經不是一個專有名詞,而是一個普通名詞,一個代名詞,一種狀態。  
 
 它代表的是電影技巧,是電影最基本的知識。

潘婉如/ Andre Bazin










法國電影理論家 安德烈·巴贊 Andre Bazin



安德烈‧巴贊的電影理論被視為電影理論史上的里程碑。他的名字與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50年法國電影評論的發展及電影現實主義緊緊聯系在一起。巴贊的現實主義美學深刻影響了世界電影的發展。他提出或主張的電影本體論、長鏡頭理論、景深攝影、作者論和真實美學等一系列概念,形成了與傳統的電影蒙太奇不同的理論體系,開拓了電影研究的領域。由于巴贊的努力,電影成為嚴肅的藝術研究課題。

594091030 大傳三甲 江馥妤 品牌形象理論





廣告之父:大衛·奧格威(David Ogilvy,1911.6.23 - 1999.7.21)
60年代,成功的公司發現,在產品銷售中,聲譽或者形象比任何一個具體的產品特色都更加重要。大衛?奧格威(David Ogilvy)提出品牌形象論,他認為在產品功能利益點越來越小的情況下,消費者購買時看重的是實質與心理利益之和,看重的是在使用這個產品的過程中,可以獲得的情感上的滿足,而形象化的品牌就是帶來品牌的心理利益。 他認為為品牌建立一個個性和發起一個成功廣告運動,非常重要。每個廣告都是對某一品牌之形象的長期投資,認為企業現在必須決定品牌要一個怎樣的形象(image)。形象就是個性,一個產品就像一個人,要有自己的個性,是這個形象決定了其在市場上的地位:是成功還是失敗。 大衛?奧格威說:「產品品質化程度愈高,消費者在選擇品牌時,就會愈少運用理性思考。事實上,真的有許多產品彼此之間缺乏明顯的實質差異,譬如威士忌酒、香煙、啤酒,它們幾乎都很相似。此外,做蛋糕的配料、清潔劑、人造奶油,甚至汽車也都沒有什麼特別的差異。廠商若能致力於廣告的品牌,建立最有利的形象,塑造最清晰的個性,長此以往必能獲取最大的市場佔有率,進而產生最高的利潤。」 在此品牌形象理論指導下,奧格威成功策劃了勞斯萊斯汽車、哈撒韋襯衫等國際知名品牌,隨之,廣告界颳起了「品牌形象論」的旋風。

傳三甲 594091315 繆宜潔 海明威 冰山理論


海明威(Ernes Henmningway)1899-1961 美國著名小說家。海明威的寫作一向得力於他著名的「冰山理論」:「水底下的部分占整座冰山的八分之七,凡是你知道的東西都能刪去;刪去的是水底的部分,適足以強化你的冰山。」也就是說,作品的內文(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描寫的是作家未知、無知的部分,它是一個謎,因而可以描寫一切,當然,也包括死亡。

Monday, October 1, 2007

傳三甲 黃詩荃594091042 爾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戲劇理論

















「印象駕馭理論」之父爾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是加拿大裔美籍社會學大師。他以細微的觀察來探討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本質。他主張在各種場合上展現自我的行為就如同「表演」一樣,目的是給人留下各式各樣不同的印象。「個人表演的目的是要強調個人自身的某些方面,進而隱藏某些方面」在人們社交時,人們總是會盡量把自己最優秀的一面示人,並把自己最不善長的一面隱藏起來。因此高夫曼深信,人們在表達自我的過程中,會採取與自身有利或與環境相符的策略。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會投入大量的精力與時間,儘可能的塑造一個完美的形象給他人。而他人更不會知道我們在塑造形象的同時,是付出了多少的代價才換得。因此高夫曼將此形容為「一場潛在的信息競賽,是隱藏、發現、錯誤呈現和重新發現的無限循環」。


「戲劇理論」主要運用戲劇分析模式來解讀平常習以為常的互動秩序,高夫曼認為人與人相處是在舞臺表演的「技巧」與「互動」下進行。因此他主張「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每個活在世上的人都是天生的演員,我們必須在觀眾面前表現出完美的一面,將最好的演出呈現給大家。但舞臺表演難免會受到觀眾侵擾,使演員產生困窘的現象,因此「印象管理」(impressionmanagement)技巧的運用便顯得相當重要。日常生活的表演舞台上,我們隨著彼此的交流關係中,對印象的加以管理或安排,以達到某種程度上的人際關係溝通。當然這並非造作與假裝高夫曼認為,第一印象、理想化、神秘化、識相、無意姿態等,這些都是舞臺表演的必要手段。

傳三甲 594091626 嚴孟婕 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理論

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理論,說明每一個開放自我的多寡,就像一扇對外的窗戶。

黃巧宜/ Clifford Geertz


吉爾茲認為比較研究並不是把具體的差異簡化成抽象的共通性,也不是把同一現象用不同的名字包裝起來,而是去處理那些差異性,從中解讀多元的意義性。因此文化的比較是一種想像、一種詮釋、一種建構、一種轉譯。是將一種意義系統放在另一種意義系統中,然後從中產生一種不同的地方知識的對話與溝通。因此,文化比較不僅是一種「文化轉譯」,更是一種「文化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