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nday, September 30, 2007
王麗雯/ FrancoisTrauffet

傳三甲 林慧眉 Charles R. Berger's 降低不確定性理論
李育璿/ Antonin Artaud
安東尼‧亞陶認為,語言只掌握到人類身心經驗的一部分,他相信『必須摧毀語言才能接觸生命』。於一九三七年出版,將他過去的書信、宣言、演講稿、文章、以及札記集結成冊出版的著作『劇場及其複象 (Le Théâtre et son Double) 』中闡明了殘酷劇場的理念,他認為必須摒棄機巧的文字與鉅作的模仿崇拜,將劇場中的焦點從劇作家轉至導演身上,強調身體的本質與劇場的立體質地,導演成為重新定義下的作者,以聲音、色彩、燈光、物件,及最重要的動態象形力量─演員,在劇場空間中書寫。Saturday, September 29, 2007
Friday, September 28, 2007
傳三593090027李心蘭
洪辰緯/ Walter Benjamin
Walter Benjamin認為電影等新科技的呈現,無庸置疑地是一門藝術,此外,Benjamin針對機械化再製產生在藝術表現上的兩項重要發展提出說明,分別是:藝術的再生產以及電影藝術的發展,另外,電影的製作過程與傳統的舞台劇表演以及繪畫在表現的媒介上有其差異性,電影透過鏡頭的拍攝與剪接演員的演出,是一種多重意象的組合與虛幻性,且電影比起繪畫來說,電影比較像是外科手術,與身體(大眾的比喻)直接相關;而繪畫則像是一種遙遠虛幻的魔力(magic);看畫者可以凝視作品,而電影觀眾必須將新制層次提高才有辦法應付快速移動的畫格,基本上,Benjamin認為藝術具有一種先量後質的的發展過程,大量的公眾參與藝術,會生產出新的參與方式。Thursday, September 27, 2007
莊孟潔/ Anthony Giddens
陳柏豪/ Herbert I. Schiller
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07
林淮瑜 Max Horkheimer

霍克海默可說是現代意義之批判理論的創始者,他奠定批判理論的基礎,創用了「批判理論」或「社會批判理論」一詞,並將其輪廓句勾勒出來,提供後來的批判理論家一個共同的基礎及努力的方向。在檢視霍氏的批判理論時,必須對照他所謂的傳統理論,霍氏為了凸顯批判理論的觀念,相當詳細的描繪傳統的理論觀。◎所謂的「傳統理論」是指「經驗理論」,是為研究某一種經驗現象,其目的在精確的描述、說明、及預測該現象。既要精確預測,則必須儘量使研究的過程及研究結果不致「干擾」研究對象,儘量使研究對象保持原封不動,如此才能確保理論預測的有效性。但卻會因社會科學知識的分配而將社會分化為兩大陣營~明智的社會工程師與無知的大眾,這種局面就是所謂的「科技專家統治」。林宥諭 /Theodore Adorno


吳政瑩/ Herbert Zettl
蔣瀞儀/賀夫蘭 Carl Hovland


Hovland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及時聞名的實驗心理學者,在1942年參與美國陸軍部的研究工作,擔任「戰爭研究部」首席心理學家和實驗研究策劃人,從事戰爭宣傳與提高美軍士氣的研究,並鑽研軍事影片的宣傳效果,根據這些研究結果,出版一系列有關戰爭期間對軍人的宣傳研究,如〈美國軍人〉(America Soldier),但是軍方只是為了企圖短期達到說服軍人、提高士氣的效果,並為建構理論的興趣,所以賀服蘭只得返回耶大,以系統化的實驗法,繼續研究有關說服傳播的問題。
耶大並沒有傳播科系,賀夫蘭領導一群心理學者,組織一個科際整合的「傳播與態度改變」大型研究計畫(Communication and Attitude Change Program),以實驗法進行一系列的傳效果研究,並陸續出版他們的研究成果。
許伯豪/Raymond Williams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
英國著名的文化理論家和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在其一生中,威廉斯廣泛研究了文學藝術、政治、大眾傳媒、哲學、歷史等諸多領域的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特別是對社會主義運動和馬克思主義思潮進行了獨具匠心的研究並提出了著名的「文化唯物主義」的理論,對當代馬克思主義和文化研究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在一篇紀念文章中,《新左派評論》主編布萊克本(Robin Blackburn)曾指出:「威廉斯是英語世界中最具權威性、一貫性和原創性的社會主義思想家。」
出生於英國工人階級家庭。高中畢業後獲獎學金,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攻讀文學。後因二次大戰爭招入伍,中斷學業。1945年戰爭結束重返劍橋,完成學業。威廉斯出身勞工階級,深知唯有提升工人教育,才是改善生活推展社會主義民主的要道。因此,加入了「工人教育協會」,從事成人教育工作。直到1961年,受聘劍橋大學講師才離開。
威廉斯一生關心文化與社會議題,投身研究。在早期的文化研究中注意到對大眾文化的探討從觀察的出發點上就存在一系列值得質疑的問題,通過對大眾概念的剖析和指出大眾文化研究中觀察的局限,他提出了自己的觀察立場,主要著作有《文化與社會》、《漫長的革命》、《電視》、《鄉村與城市》、《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等,是英國文化思想大家,精通文藝批評,是文化研究的奠基者,更是英國傳播研究的啟蒙師。
1988年去世時,被譽為「英語世界中最具權威,最言行一致,最有原創性的社會主義思想家。」「英國在社會和文化方面,最重要的思想家。」「戰後英國最重要的社會主義思想家、知識份子與文化行動主義者。」可見其地位之崇高。
陳薇如/ Jean Piaget


林純奕 /Helene Cixous


海蓮娜.西蘇 Helene Cixous
後現代女性主義 Postfeminism
該理論來源於後現代主義。婦女最根本的解放是思想的解放,反對把女性主義理論變成僵化的教條,應從女性的地位來探討全球女性主義者聯合起來的可能性。 婦女地位並不穩定,並隨著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型態的變化而變化;婦女基於改變自己地位的共同願望而相互合作;第三世界婦女應參與女性主義理論的發展,並建立全球女性主義網路。
女性書寫 Écriture Feminine
由法國女性主義者包括海蓮娜.西克蘇(Hélène Cixous, 1937- )與伊利加雷(Luce Irigaray, 1930- )等人所發展,認為女性書寫是一種對抗被宰制性父權文化所吸納的書寫與閱讀形式。她們從拉岡(Jacques Lacan, 1901-1981)的精神分析出發,認為父權文化偏好上下層級的思考方式,把思維建立在一系列的對反上面(如男性/女性、文化/自然、理性/感性、主動/被動),還外加男性對女性的宰制。
李欣家 /Pierre Bourdieu


相對於法蘭克福學派(The Frankfurt School)的文化絕對主義,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社會習性(habitus)的觀念。Pierre Bourdieu不認為人會受固有的文化結構影響,因為人有自由意志。
人的文化資本是可以透過自由意志自行使用,消費者因為文化資本、文化品味的不同,而造成不同的文化消費,因此社會資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可以相互轉換應用。而一個人的消費品味是一種自我定位,因此也形成了文化品味的區隔、吸收與抵抗。以台北市的消費文化為例,並不像傳統五星級飯店與小吃攤那樣兩極化,現在文化消費已漸漸出現高價奢華與平價奢華。
而Pierre Bourdieu也提到:[消費是一種相對自主的實踐過程。]一個人的消費並不會完全受到資本的影響,他會享受自己消費自主的實踐,例如一個學生族群的成員可以買LV、喝Starbucks,而且樂在其中。
Tuesday, September 25, 2007
張庭維/Nicholas Mirzoeff
傳三甲 張景凱→欲探討 "The bullet theory 子彈理論" by Dr. Schramm,1971
江若文/ Juergen Harbermas
Monday, September 24, 2007
Saturday, September 22, 2007
陳俊瑋/Roland Barthes


羅蘭巴賀德(Roland Barthes)開啟了當代的符號學,也是法國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的最重要先趨之一。1964年寫就了《符號學要義》(Elements of Semiology),他的符號學研究和語言學家索緒爾(Saussure)、雅克慎(Jakobson)有關,而且受到李維史陀(Levi.Strauss)等法國結構主義理論的影響。
羅蘭巴賀德更進一步的影響在其廣泛涉及的領域:從神話到時裝、戲劇到 文學、攝影等種種文化產品,甚至,發展出兩種不同性格的理論寫作取向:一種是具嚴格的科學性研究格式。而另一種比較特殊的言語(文本)寫作形式關係,如後 來的明室,詩意的句法形成後,其在後結構主義式思維中,對書寫語詞的質疑與反省。這兩種面向的理論寫作對電影與空間提出深具影響力的分析。





























